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要根治幽门螺杆菌
□刘雷风 马 凯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两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两人分别在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效果欠佳。我们依据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共识,对患者进行了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经过治疗,两位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均大量增加。在此,我们提醒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医生,要注意学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及时改进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病例一
第一个患者为男性,78岁,2年前因“双眼充血”到其他医院住院治疗。检查血小板,为8×109/升。其他医院将患者收入血液科。入院后,患者做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但是未明确病因,被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该院医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生成素等对患者进行治疗。
患者血小板反复下降,先后住院治疗4次。出院后,患者一直服用促血小板生成药艾曲泊帕:每天25毫克口服时,血小板数量在34×109/升~67×109/升之间;每天50毫克口服时,血小板数量在88×109/升~98×109/升之间。该药为进口药物,患者花费巨大,但是效果欠佳。
2019年7月,患者来到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我们发现患者为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我们怀疑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让患者进行碳14呼气检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
根据检查结果,我们给予患者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治疗结束一周后,患者查血小板,达到106×109/升。患者诉说口腔内出血、唾液带血等症状消失。艾曲泊帕的用量逐步减量。
10个月后随访患者,患者诉说每5天口服一片艾曲泊帕,血小板数量在120×109/升左右。我们建议患者停用促血小板生成药。
病例二
第二个患者为女性,69岁,发现血小板降低10多年,2019年6月因出血不易凝固,查血小板为32×109/升而入住血液科治疗。
患者做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转风湿免疫科治疗。
风湿免疫科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疑似结缔组织病。患者应用激素(甲泼尼龙40毫克)等药物治疗13天后,血小板达到52×109/升,病情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24毫克,血小板为48×109/升,以此剂量维持。
因为糖皮质激素剂量较大,患者出现血糖高、颜面水肿等不良反应。
我们接诊后,发现患者长期胃部不适,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依据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共识,给予患者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说胃部不适消失,复查血小板65×109/升,激素剂量逐步减少。8个月后,患者服用甲泼尼龙8毫克/天,血小板在70×109/升左右。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能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总结
2012年发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指出,“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维生素B12缺乏的发病相关。对这些疾病,应该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在2017年出版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也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50%以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上升”。
也就是说,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联,根除幽门螺杆菌让ITP患者有明显的获益。建议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医生对该病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治疗。
治疗时按照《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包含铋剂在内的7种四联杀菌方案,2种抗生素的选择应尽可能在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四环素内选择,以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供职于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医护网网(yihuwang.com.cn)信息发布或广告宣传请联系邮箱1447260813@qq.com
|